微煦心靈診所部落格
溫暖您的心靈 ~ 找到心的方向
Pages - Menu
(移至...)
首頁
微煦緣起
希望的種子
醫療團隊
診療項目
服務內容
自律神經專題
芳香療法
自我檢測
初診常見問答集
就診資訊
網路預約
身心平衡專屬精油
▼
顯示具有
情緒出走? 出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情緒出走? 出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24日
心好累: 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 陳嬿伊新書介紹
›
面對無數因為 工作超時 、 家庭重擔 、 人情包袱 而身心失調的患者,精神科醫師 陳嬿伊 提出警訊:「大家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會生病!」
2015年4月14日
心理治療 / 諮商 Q & A (2015.4.14 更新)
›
陳嬿伊醫師 Q1 什麼樣的狀況需要心理治療 / 諮商 ?
2015年3月1日
在博士論文奮戰期間 從憂鬱低潮中走出的病友康復心得
›
感謝 來自療程結束的病友 分享的康復心得 若您 曾經或正在 為 情緒 或 過不去的人生關卡所困惑 不妨細心品嘗這心路歷程
2014年9月30日
康復病友的心得分享 ( 包含陳醫師的回饋 )
›
感謝已康復的病友心得分享 原出處 : http://wishmental.blogspot.tw/2014/07/10-mike.html
2014年5月25日
令人困惑的隨機殺人案 -- 附註 陳醫師小叮嚀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蘋果日報論壇 北捷隨機砍人案,兇嫌不為情財仇,輿論困惑,其實這正是這類大規模兇殺案(mass murder)的特徵。
2014年4月17日
交感神經衝過頭 身體吃不消
›
聯合報╱記者鄭涵文、黃文彥/報導 反服貿學運退場,激情稍歇。這陣子緊盯新聞導致「反胃」甚至「反目成仇」的人肯定不少。這時來根有快樂食物之稱的「香蕉」,的確是不錯的選擇。類似新聞事件、每逢選舉必上升的激情對立,總要影響不少人的情緒甚至身體。過去,時勢造英雄;現在,時事造憂鬱。為...
做對五件事 擊退腦疲勞
›
本文摘自天下雜誌出版《別讓身體比你老》 壓力逼迫我們的大腦快速反應,時間一久,大腦累壞了、再也撐不住。 做對以下五件事,幫你找回元氣、讓大腦再度活力充沛。
16種快樂方法 有科學根據
›
聯合報╱記者吳佳珍、鄭涵文/輯譯 做哪些事情可以讓快樂指數提升?《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整理出16種經科學驗證,並能讓你更快樂的小訣竅。
心理有問題 食量會增減
›
【台灣新生報/記者萬博超/台北報導】 食慾大幅增加或降低,有時可能是精神疾病或器官實質的疾病。美國心理治療師莎麗力克林指出,有些人出現心理問題後,可能大吃特吃或突然降低食慾。一旦演變成飲食障礙或暴食症,容易造成食慾大幅改變;但 要斷定是精神問題前,須排除器質性疾病 。
購物成癮記
›
聯合報/李濠仲(挪威外國媒體協會記者) 身為主要石油輸出國之一,長期以來,挪威人卻以不具富裕社會的奢華作風為人稱道,只需親近自然界的鳥語花香,他們就能感到滿足。
2014年3月16日
失去寶貝寵物 飼主平均悲慟10個月
›
文/陳嬿伊 / 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醫師 /自由時報 王太太在先生中風去世後就一個人住,長年陪伴她的是貴賓狗「嚕咪」。不料有一天,「嚕咪」發生車禍意外喪命,讓王太太非常自責,常常足不出戶,籠罩在失去愛犬的陰影中。
至親臨終 青少年藏悲非無感
›
文/楊茵淇 / 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社工師 /自由時報 「媽媽都快走了,也不會想來醫院多陪陪媽媽;不然就只是坐在旁邊不講話,真不懂事…」這位15歲的男孩聽到阿姨的話,臉上浮現出不耐煩的樣子走出病房外,在大廳坐了下來。
願意快樂的人就能快樂
›
聯合報/楊定一(長庚生技公司董事長、長庚大學、長庚科技大學、明志科技大學三校董事長) 周遭有些好人緣的朋友,總是讓人樂於親近他,在與他相處時就是覺得如沐春風。因為這些朋友總是樂觀,也願意分享快樂,能讓周圍的人也一起感受正向的能量。
用心聆聽寂靜
›
聯合報╱李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年輕時曾經習慣享受著喧鬧所帶來的樂趣,往往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節目,就只是讓這些人為的聲音填塞思緒裡每一絲可能的空間。
2014年2月27日
過度焦慮身心失調 得學會放鬆
›
文/郭彥麟 / 台南市心寬診所精神科醫師 / 自由時報 焦慮是一種模糊而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但在某些層面,它卻驅動了人類在生存及文化上的演進。適度的焦慮可以引發更有效率的能量。我們因焦慮而預作調整,對未來及早做規劃。這種居安思危的焦慮讓我們看得更遠,跑得更快。
他有社交恐懼症 寧靠網路與人互動
›
文/謝遠達 / 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身心科主任 / 自由時報 14歲的凱文(化名)一直很害怕面對陌生人,所以總是想盡辦法逃避任何聚會或人多的地方。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參與社交活動,他常會感到莫名的不安、冒冷汗,心悸、口乾舌燥並且胃腸翻攪,所以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是選擇待在家中,透過...
過度緊張難放鬆 恐是自律神經失調
›
文/林家如 / 高雄長庚醫院臨床心理師 / 自由時報 雯雯(化名)是一個害羞,但擁有一副好歌喉的高中女生。在家人面前,她可以自在高歌,但比賽時,常因過度緊張而失常,讓她相當沮喪。最近幾個月她更常經驗到莫名的心悸、頭痛、胸悶等問題。在媽媽的建議下,到醫院接受心理評估。 ...
2014年2月25日
研究:養寵物 有助思想更正向
›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敬哲/台北報導 很多人小時候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有一隻喜愛的寵物,能夠陪在自己身旁,一起歡笑、一起遊玩、甚至一起悲傷;其實寵物能夠提化解類心理障礙,排解憂鬱與寂寞,更能夠增加責任感,與對生命更加重視,讓自己更積極與正向,滿足心理需求。
2014年2月11日
別再「補腦」啦!真實記憶常常非事實
›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許多人,尤其是情侶與夫妻之間,常常會把往事拿出來吵,一方提起、一方辯解,然後越講越激動。提起的覺得委屈,被念的覺得被誤解,沒有交集,結果造成現存的間隙更加擴大。
負向思考 對身心健康不利
›
聯合報╱柯俊銘/公職臨床心理師 報載有國中老師在校提倡多說好話,少出惡言,鼓勵學生以吐司、米飯等材料重複實驗,結果比起給予正向語言的食物,常「聽」負向語言的食物不僅發霉速度快,色澤黯淡,且散發惡臭,鮮明對比讓人印象深刻。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