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煦心靈診所部落格
溫暖您的心靈 ~ 找到心的方向
Pages - Menu
(移至...)
首頁
微煦緣起
希望的種子
醫療團隊
診療項目
服務內容
自律神經專題
芳香療法
自我檢測
初診常見問答集
就診資訊
網路預約
身心平衡專屬精油
▼
顯示具有
陳醫師的媒體發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陳醫師的媒體發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24日
心好累: 抗壓力太強反而會生病--- 陳嬿伊新書介紹
›
面對無數因為 工作超時 、 家庭重擔 、 人情包袱 而身心失調的患者,精神科醫師 陳嬿伊 提出警訊:「大家就是因為抗壓性太好,才會生病!」
2014年4月14日
4 類腦細胞脆弱 + 17 種自律神經失調,別忽略身心亞健康
›
陳嬿伊醫師 / SCENT 香沏專業芳香療法雜誌03期 特別報導 遍地的落葉...
2014年3月16日
失去寶貝寵物 飼主平均悲慟10個月
›
文/陳嬿伊 / 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醫師 /自由時報 王太太在先生中風去世後就一個人住,長年陪伴她的是貴賓狗「嚕咪」。不料有一天,「嚕咪」發生車禍意外喪命,讓王太太非常自責,常常足不出戶,籠罩在失去愛犬的陰影中。
2013年11月17日
生理時鐘亂 憂鬱症易復發
›
報導╱張雅淳、王雪玲 攝影╱副刊攝影組 入冬由於日照時間變短,情緒容易不穩定,憂鬱症復發的機率也大為增加,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想預防憂鬱症發作,其實生理時鐘扮演最關鍵的角色,如果生理時鐘紊亂,會影響大腦下視丘的調節中樞功能,進而造成憂鬱症發作,建議盡量...
《冬季憂鬱》調節生理時鐘 睡出好心情
›
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自由時報 陣陣秋意的到來,預告了即將揮別的夏日艷陽,和煦的陽光溫暖地灑在忽冷忽熱的空氣中 。陰晴不定的氣溫讓人捉摸不定,本來已經在減藥復原中的憂鬱症患者小玉(化名),最近一周抱怨睡眠狀況變差,白天的注意力變得較難集中,做起事來提不起...
2013年10月31日
父母情緒穩定 寶寶才有安全感
›
孩童若太過缺乏安全感,可能會罹患廣泛焦慮症或社交畏懼症。 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孩童發育過程中的安全感養成相當重要,若過度缺乏安全感,未來長大後容易衍生心理問題,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是否穩定,則扮演關鍵性角色,情緒若溫和、穩定,孩子大多較有安全感;情緒若忽好忽...
口腔期滿足 較有安全感
›
孩子擁有滿滿的安全感,成長會更快樂。 依據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理論,將人的成長階段大約分為好幾個階段,其中嬰幼兒階段的口腔期、肛門期,對於嬰幼兒未來成人後的性格有明顯影響,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口腔期若沒有被滿足,成年後較容易沒有安全感;而肛門期時戒尿布若過於嚴格,長大後可...
壓力肥的元兇 自律神經失調
›
文/陳嬿伊/ 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 / 自由時報 壓力大時,為什麼食慾也跟著變大?而且特別想吃高糖、高油的垃圾食物?在大吃的當下,也會感到放鬆。不過,長期下來,卻會造成肥胖的問題,這樣的肥胖稱作「壓力肥」。若沒找到正確方式處理「壓力肥」,則會陷入愈減愈肥、壓力愈大...
2013年9月14日
「低頭族」上到哪滑到哪 溝通能力降
›
記者蔣志偉/台北報導/TVBS 新聞/ 2013/9/7 新聞影片連結 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現在走在街上,低頭族越來越多,記者實際到街上觀察,無論是咖啡店還是過馬路,甚至等紅綠燈,或者是搭捷運,民眾幾乎都是低著頭上網,或是和人傳達訊息,使用通訊軟體的人數,在8月份已經突...
漸進分離 緩上學焦慮
›
報導╱張雅淳 攝影╱翁玉信╱ 蘋果日報 ╱ 2013/8/25 媽媽,不要離開我。(設計對白) 即將進入開學季,許多寶寶也要上幼稚園,面臨和媽媽或家人的第一次分離,大多數小朋友都會相當難過,甚至大哭著不想上學,身心科醫師陳嬿伊醫師表示,這是所謂的分離焦慮,建議...
失去親人 3成恐罹憂鬱症
›
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吳朝奎 ╱ 蘋果日報 ╱ 2013/8/19 人生總有生老病死,但失去至親的痛,可能要經歷過才知道其中沉重,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失去親人的悲痛情緒一般會持續半年至2年不等,期間會經歷震驚、封閉、淡化等3個階段,約3成是罹患憂鬱症的高風險族群...
建立安全感 1歲半前是關鍵
›
記者張雅淳 / 蘋果日報 / 2013/8/10 依附關係缺乏安全感者,較易罹患憂鬱症。 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失去親人的悲痛,往往會延續很久,若一直走不出哀傷情緒,恐會罹患憂鬱症,其中依附關係缺乏安全感的人罹患率較高,而依附關係的安全感建立,以出生2個月大至1...
2013年8月10日
自律神經失調 易致肥胖
›
現代人壓力大且生活節奏緊湊,許多人常會胸悶、肩頸僵硬、注意力下降,小心可能罹患自律神經失調,而自律神經失調者也常有肥胖問題。
患憂鬱症常惡夢 較難復原
›
報導 / 張雅淳 / 蘋果日報
2013年7月2日
逾9成上班族 自律神經失調
›
報導╱張雅淳、林明佳 攝影╱王永村、施偉平 景氣不佳,許多上班族壓力愈來愈大,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逾9成上班族有輕微自律神經失調,其中約5成症狀較嚴重、長期,且易表現在腸道方面如便祕,如果置之不理恐增加心臟病風險。另家庭主婦因常要承擔子女教育、婆媳關係等壓力,也是自律...
2013年6月27日
常做噩夢 當心精神疾病引起
›
陳嬿伊 / 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醫師 / 自由時報 研究發現,約有一半的成人曾有作噩夢的經驗。簡單地說,「噩夢」就是在夢中感受到讓人驚恐不安且栩栩如生的場景,並可能會因為過度恐懼而驚醒。例如:像是在夢中一直被追趕到某個高聳的懸崖,感到非常害怕、恐懼,卻又只能由懸崖往...
2013年6月14日
1周2惡夢 恐罹精神病
›
報導 / 張雅淳、王璐華 / 蘋果日報 常做惡夢可能要注意心理健康,據《臨床精神醫學期刊》指出,罹患憂鬱症等精神疾病,做惡夢頻率為常人3倍,身心科醫師陳嬿伊表示,如果1周做2次以上惡夢,要小心是否已患有相關精神疾病,據門診經驗,上班族與家庭主婦因壓力大最易做惡夢,若...
2013年5月10日
心病難醫 藥物治療 事半功倍
›
文/陳嬿伊/微煦心靈診所身心科醫師/自由時報 觀察近年來,民眾對身心科疾病的認知狀況,有不少人認為,大部分的憂鬱症是環境壓力引起 的,只要換個環境、換個心情就會不藥而癒了;也有民眾認為,吃藥有副作用,只會讓身體更 不舒服,對身心疾病的治療多半處於半信半疑的狀...
2013年5月7日
家有情緒障礙兒 別讓自己累壞了
›
聯合報╱陳嬿伊/台北市微煦心靈診所醫師 母親節將至,在身心科門診遇到為了孩子求學、工作、社會適應等問題而前來諮詢的母親們,深刻地感受到天下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 一位50多歲的母親前來就診諮詢,描述家中30歲的兒子,最近一年退縮在家,沉迷在電玩世界,現實生...
2013年3月12日
自行停、減藥會致藥物戒斷症候群
›
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春瑛/台北報導 你有失眠困擾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調查,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有睡眠困擾;最新衛生署調查發現,近六年的安眠藥濫用率暴增六倍。身心科醫師 陳嬿伊 提醒,需長期使用安眠藥的人應與醫師討論並處理引起失眠真正的問題。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