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Posted by 微煦心靈診所 On 下午4:32
劉彥瑩/台中市紓情診所主治醫師聯合報


邱女士(化名)回來複診,問起最近病況,她連著說:「好多了!醫師,我是憂鬱症嗎?我的藥到底要吃多久?一輩子嗎?」「跟我一起來的朋友都不用來了,還好到每天去爬山,為什麼我還沒好?」



我不禁想起她剛來時,抱怨頭暈、頭腦不清、焦躁、失眠、沒月經、腳痠手軟,時常到醫院打點滴,看遍各科、做檢查都沒病,渾身不舒服,服藥多年卻改善有限。當時她哭說:「如果能治好,花再多錢都沒關係!」沒想到病情才好轉,她就問起何時可停藥。然而,她提出的質疑確實是很好的問題。

台灣社會這幾年似有濫用「憂鬱症」一詞的現象,只停留在症狀表面的描述,卻遮掩它的多種實質內涵。憂鬱症在臨床上可區分為「生理性」及「心因性」,前者以藥物治療為主,此類病人對抗憂鬱劑治療反應佳,一般2至3周內會有效果,約6至8周症狀就可改善,但建議持續服藥3至6個月預防復發,再慢慢減藥乃至停藥;後者藥物治療的改善有限,長期以心理治療恢復較好。


由於憂鬱症病情時好時壞,有些人往往一天拖過一天,期待疾病自然好轉,但這種「延遲」或「中斷」治療的態度,反而可能使病情惡化,增加治療難度,延長治療時程。若能及早接受治療,不僅恢復的比較完全,服藥期也相對較短。

有個案因擔心藥物副作用,時常吃吃停停,卻反覆發病,症狀一直影響工作,長期併發高血壓等慢性病,記性也變差。不過,就算因此病情呈現慢性化,持續服藥也能控制穩定。

追蹤一位80幾歲老奶奶,服藥10多年了,仍身體硬朗,每天還能去散步買菜。

此外,有些常見的誤解,如精神科藥物會愈吃愈嚴重,抗憂鬱劑吃了會想自殺,一直吃藥會傷肝、腎等。其實,如果能對症下藥,這些情況不太可能出現

邱女士確診為「生理性」憂鬱症,接受適合體質的藥物,每個人體質不同,藥物無法一次調好,要給看診醫師時間!忍過服藥初期不適,所以目前病情穩定。

至於她的期待,我告訴邱女士,還是要觀察她的病情,治療順利的話,藥物會愈來愈少,也許哪天就不用來了。最後,她也開心的回饋我:「我的月經來了,最近還長出黑色的頭髮!」。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