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彥麟/台南市心寬診所精神科醫師/自由時報
享用美食,往往能令人感到滿足喜悅。色香味的感官刺激,在瞬間啟動大腦多巴胺等分泌,活化了「回饋系統」的循環,也因此讓我們能在酸甜、果香四溢的口感中尋找到生活的「小確幸」(微小而確實的幸福)。
孕婦飲食習慣 影響小孩心理健康
美食雖能帶給我們短暫的幸福感,但如果其中有不健康的成分,卻可能留下長遠的不幸福。近幾年來,已有明確的證據顯示,即使不含人工添加物,不健康的飲食模式(高糖、油炸、多肉)就足以提高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的風險。
2013年挪威的學者們發表了一項重要的研究。他們對2萬多名挪威孕婦做了大規模的調查,並持續對她們的小孩進行出生後5年的追蹤。結果發現,無論是孕婦或小孩早期本身的飲食模式,都會對小孩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
他們將飲食模式分成健康與不健康兩種。健康飲食的特點為:高比例的蔬菜、水果、高纖維穀類、植物油;不健康的飲食為:加工肉食品、精緻穀物、甜味飲料、鹹味零食等。心理健康的評估則包含內顯的焦慮、憂鬱,以及外顯的過動、注意力缺陷、行為問題、對立違抗等。
研究結果顯示,母親懷孕時的不健康飲食,會明顯提高小孩的過動、注意力不全等外顯症狀;而小孩本身在3歲前的不健康飲食,則會同時提高內顯(焦慮、憂鬱)與外顯(過動、注意力缺陷等)症狀的發生比率。
動物實驗中,高糖、高脂肪飲食會降低大腦可塑性,高脂肪則會造成血清素及多巴胺傳導的失調,並提高發炎反應及氧化壓力,這些都可能導致精神疾病的發生。
另有研究認為,高脂肪飲食會降低母親的照護品質,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
另一方面,孕婦的情緒對於胎兒健康也有相當大的影響,健康飲食縱然重要,但也別矯枉過正,變成另一種壓力。如果偶爾吃點冰淇淋可以「融化」一些焦慮,也還是可以品嚐的。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