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自《藥物讓人上癮》,作者威爾基.威爾遜等,大家出版
酒精一旦被吸收並運送到身體各部位,對大腦及行為會產生許多不同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取決於飲酒模式。因此,我們將分別討論急性、長期及懷孕期喝酒對身體的影響。
急性暴露/酒精對行為及生理狀態的影響
同樣劑量酒精對不同個體造成的影響差異極大,而下表列出了在特定酒精劑量範圍內常見的影響:
儘管如此,功能受損與疑似受損之間往往有很大的差異。有一項研究是請訓練有素的觀察員來評斷一個人是否喝醉,當血液中的酒精濃度低時(約為法律判定酒醉之酒精濃度下限的一半),只有約10% 的飲酒者會出現醉態,當濃度非常高時(大於下限的兩倍以上),所有飲酒者都出現醉態。然而,在血液酒精濃度介於100~150 毫克/ 100 毫升(遠高於美國多數州的法律限度)的飲酒者當中,只有64% 被認為出現醉態。因此,在隨興的社交互動中,許多生理功能明顯受損的人(也是最可能酒駕肇禍的人),很可能連訓練有素的觀察員也看不出異狀。
酒精與腦細胞
你可能聽過以下這類警語:「喝一杯酒精飲料,會殺死一萬個腦細胞。」
雖然一般人不大可能一次喝下足以直接殺死腦細胞的酒精量,但這個傳了好幾個世代的警語,確實有那麼點道理。研究人員嘗試了解動物大腦中負責控制各種行為的區域時,有一種研究方式是破壞大腦的特定區域,然後以某種特定的行為任務來測試動物的表現。
剛開始使用這種技術時,一些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把高濃度酒精注入大腦(遠高於飲酒者可能達到的濃度),該大腦區域的細胞就會死亡。上述警語還有個地方沒說錯:長期反覆飲酒會損害甚至殺死大腦特定區域的細胞。事實證明,不需長期大量酗酒就可能造成這樣的後果。
化學物質對神經細胞基本上只有兩種作用:刺激或抑制。也就是說,各種藥物不是增加,就是減少特定細胞被活化並與相連的其他細胞溝通的可能。酒精通常會抑制這種溝通,或稱突觸活性(synapticactivity),因此作用類似其他鎮靜藥物,如巴比妥類(如苯巴比妥)及苯二氮平類藥物(如「煩寧Valium 」)。但是,儘管酒精通常具有抑制神經元活動的作用,很多人卻指出喝酒能振奮或刺激他們,特別是在剛開始喝酒,血液中酒精濃度增加時。
我們不知道酒精為什麼能造成刺激感,但有幾個可能性,第一,酒精的作用分成兩階段,低濃度酒精確實能活化也某些神經細胞,然而隨著酒精濃度增加,這些細胞活化的速率降低,活性受到抑制。也可能是某些神經細胞對相鄰的細胞發出興奮訊號,促使後者發出抑制訊號,抑制了迴路上的下一個細胞活動。因此,如果酒精抑制的是「抑制性」細胞的活性,神經迴路的淨效應將會是活化。無論確切機制為何,酒精似乎可藉由數種管道對神經迴路產生活化及抑制的作用。
酒精對特定神經傳導物質的影響
γ- 氨基丁酸(GABA)及麩胺酸
多年來,人們普遍認為,酒精對所有神經細胞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即單純藉由擾亂細胞膜結構來抑制活性。從這個論點來看,酒精對大腦沒什麼特殊影響。然而,科學家現在很清楚,酒精對至少兩種神經元受體(GABA 受體及麩胺酸受體)的功能具有特異且強大的影響。GABA 及麩胺酸都是神經傳導物質,控制大腦中多數的抑制與興奮作用。
當某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對下一個神經細胞的GABA 受體釋放GABA 時,後者的活性便會降低。當麩胺酸與麩胺酸受體結合時,會使神經細胞變得更活躍。
大腦神經傳導迴路正是藉由這種方式,在興奮與抑制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只要稍微改變這種平衡,便能改變該神經電路的活性,從而改變大腦的運作。酒精會增加GABA 受體的抑制作用,降低麩胺酸受體的興奮作用,這是酒精抑制大腦活動的兩種主要方式。儘管強化GABA 作用可能是酒精能夠帶來鎮靜效果的主要原因,但抑制麩胺酸作用的效果可能更為顯著:酒醉時,大腦產生新記憶及複雜思考的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已知有個亞型麩胺酸受體稱為NMDA受體,只需要很少量的酒精即可強力抑制其活性。目前已知NMDA受體對於新記憶的形成相當重要,酒精對NMDA受體的強力抑制作用,可能就是飲酒後記憶缺損的原因。
多巴胺(Dopamine)
我們已經知道,古柯鹼與安非他命等高成癮性藥物之所以激發報償效應,原因就在於這種神經傳導物質。事實上,我們認為多巴胺是大腦報償中心傳遞訊號的主要化學物質,能夠引發愉悅經驗。喝酒會使報償中心釋放更多多巴胺,可能是透過與多巴胺神經元相連的GABA 神經元的作用。
動物實驗顯示,多巴胺活性只在血中酒精濃度上升時才會上升,血中酒精濃度下降時則否。因此,初飲酒時大腦中的愉悅迴路受到活化,一旦酒精濃度不再上升,這種「多巴胺高潮」立即消失,這可能會讓飲酒者喝更多的酒,來「追高」快樂的感受。問題是,儘管多巴胺高潮已經停止,體內仍含有大量酒精,為了追求愉悅而繼續喝酒,可能使血中酒精濃度上升到危險程度。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