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遠達/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身心科主任/自由時報
14歲的凱文(化名)一直很害怕面對陌生人,所以總是想盡辦法逃避任何聚會或人多的地方。如果不得已一定要參與社交活動,他常會感到莫名的不安、冒冷汗,心悸、口乾舌燥並且胃腸翻攪,所以大部分的時間,他都是選擇待在家中,透過網路與人互動。
他不敢跟陌生人講電話,也害怕別人注視他的眼光。若家中電話鈴聲響起,對他而言是一種威脅,他不敢接,因為他不曉得該怎麼開口應對,他怕別人會感受出他內心的窘迫,所以他會想盡辦法不接電話或用答錄機取代等。
社交畏懼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場大災難!他們最怕的就是旁人注視的眼神。社交畏懼症最普遍的問題就是面對陌生人、異性,或在人多的時候,會感到渾身不自在、手足無措、臉紅、發抖、冒冷汗等症狀。
有社交畏懼症的人基本心態就是一直以為每個人對他都會吹毛求疵,挑剔他的毛病,看他出糗。當然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是他的低自尊、低自信,讓他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然後將此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這麼想。
大部分的人都不曉得這是一種很普遍的精神疾患(約3%到10%),也不知道可以就醫治療,常常就這樣孤獨、痛苦地過一生。
其實社交畏懼症雖然看起來不像憂鬱症那麼驚天動地,但是它會長久、默默啃食人的心靈,限制人的行為,所帶來的摧殘痛苦是一般人無法了解的,嚴重時會演變成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患,影響一生。
長久以來我們總是以為這是「心理問題」,需要「心理治療」。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顯示,真正的原因是腦中某些神經化學物質的失調,是可以靠藥物治療的,故請多留意自己周遭的朋友或家人,當他們正飽受社交畏懼症之苦時,可儘早安排接受醫院身心科的治療,讓他們也可以像一般人一樣,輕鬆過生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