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4日

Posted by 微煦心靈診所 On 下午5:31
                                                                                                           
    文 / 陳嬿伊醫師
   
       
         放眼全世界,發展愈快速,愈高度進化的國家,競爭力大,個人所承受的壓力指數也愈高。在高壓的環境下,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容易不經意的產生,剛開始可能是睡眠不足,全身容易感到緊繃,再過一段時間, 若問題沒有改善,可能還會有情緒煩躁,容易發怒的狀況。或是容易處於沮喪的狀態,悶悶不樂、提不起勁、注意力下降、上班時容易出錯, 到最後甚至不想出門,無法去上班或上學。


        上述的狀況,一般人在忙碌的狀況下常常很容易去忽略,剛開始身體發出的警訊,像是肩頸僵硬、容易頭痛、睡眠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高壓狀態下所引起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若是即時注意,即時改善,不一定會發展成之後的情緒問題。   


          真正的情緒問題, 需要一段時間的蘊釀,到某個程度後,才會感受到情緒的爆發。這裡說的情緒問題,指的是達到明顯干擾日常生活功能與人際關的狀況。 

        問題來了,一般人在情緒沮喪時,會很容易的去歸因到是由某某問題所引起的,像是感情問題、婆媳問題、失業、經濟問題等。認為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就不會再有情緒的困擾。若是這樣,那每個遇到相同問題的人豈不都應該有長期情緒低落的狀況? 看起來並非是這樣。 這些問題或許是導火線,但真正原因其實早就存在一段時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到底是什麼原因,通常當局者迷,需要專業的旁觀者來指點迷津。像是尋求精神科醫師(心理醫生或心理師的協助,找出癥結問題後,再依個人狀況去作相關的治療。


       可惜的是,觀察台灣近期的社會現象,雖然發展的快速,一般民眾對心理健康維護的概念依舊是停留在從前,不少民眾擔心看精神科怕讓人知道, 擔心被貼標籤。或是鼓起勇氣好不容易來身心科治療了,卻又被家人反對。 這樣的社會環境,讓很多面臨心理問題的人,處於受困的局面。在門診看到不少初診的病人,都是拖了好幾年,才來處理心理的問題,其中原因多半是自己不認為當時的狀況需要看身心科,再來就是怕來身心科就診,對身心科不熟悉,擔心在身心科就診後的種種問題。由於這樣對身心科"莫須有""汙名化"的擔心,延誤了病情的治療,真的是得不償失。


         美國的高階主管或是其他菁英份子, 無論有無對外公開,有個人專屬的精神科醫師,可說是他們社會地位的象徵。 對於這些領導階層的人,管理的是許多艱難的事務,面臨高壓的狀況在所難免,專屬的精神科醫師扮演協助這些主管情緒壓力調適的角色,這樣的情況說明了能夠維護心理健康的人,才有辦法能夠與遭環境處於和諧的狀態,包括生理的健康,也是需要心理健康來相扶相持的。


        處於瞬息變化,多重壓力的新世代, 該是把過去傳統的陋習丟掉,真正的釐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勇敢誠實地面對心理問題的時候,不論是自己或是周遭親友,千萬別被過去愚昧的精神科標籤汙名化給阻撓了! 心理問題就如同大腦生病了,大腦是人體重要的器官, 感冒發燒通常都會治療,那大腦生病了,影響的範圍更大,豈有不治療的道理 ?
             

                                                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有   轉載或分享文章   請註明出處  謝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