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

Posted by 微煦心靈診所 On 晚上7:25
文/侯育銘嘉義基督教醫院精神科醫師/自由時報


在3C產品充斥的世代,手機、平板帶來便利的生活,大幅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減少面對面的溝通,缺少了實質互動。相對地,在人際相處上也減少了耐心。

 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碌,還得面對嬰幼兒哭鬧,索性丟個手機或平板給小孩,小孩受到遊戲與彩色的聲光效果吸引,馬上就被收服了,父母也可得到喘息,因此3C產品很容易就成為現代父母教養孩子的工具之一。


一般來說,「過動兒」較不喜好需要思考、推理或需要發揮想像力的事物,反而傾向快速、新鮮、有刺激性等機械式反應,而3C產品正好符合這些條件,因此也容易讓有過動傾向的兒童輕易上癮,目前兒童心理衛生門診因小孩過動或容易分心而求診的學童已呈成長趨勢。


門診中,曾遇到過孩子對網路遊戲上癮,父母只好切斷網路,不讓孩子玩遊戲,孩子卻以自殺來威脅的個案;也有不少父母發現,長期讓年幼子女使用手機或平板,當拿走平板時,孩子反而哭鬧得更厲害,為安撫小孩只好再將平板塞給孩子,其實父母和小孩皆已出現依賴3C產品的情形。



七巧板、拼圖等遊戲 可試著取代

在3C產品尚未普遍以前,早期的父母會使用積木、七巧板、拼圖等做為孩子們手眼協調訓練,透過手眼與肢體的動作來刺激大腦發育,雖然電腦有些拼圖的遊戲軟體,但缺少了手部的肢體協調動作,加上孩子視力還在發展階段,因此這些遊戲對孩子的幫助不大


舉例來說,就像我們長期使用電腦輸入法而沒有使用紙筆,當遇到要以紙筆書寫時,卻忘記該如何下筆寫字。同樣地,孩子長時間使用3C產品,缺少對大腦的刺激,也容易使孩子在學習上出現反應緩慢,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情形


人際間的互動也是讓小孩透過語言及行為的交流,學習表達與社交的能力,過度使用3C產品,除了缺少與人實際的互動,也會影響孩子未來與同儕間的交際行為以及融入社會的適應能力


父母為強化孩子的正向行為時,只可將3C產品當作鼓勵孩子的「點心」,但是絕不能當「正餐」。帶孩子出門時,其實可以攜帶七巧板等益智玩具給小孩玩,較大的孩子可帶本書增加閱讀能力及想像力的訓練,雖然不像攜帶平板等3C產品方便,卻更有教育意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