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7日

Posted by 微煦心靈診所 On 晚上7:20
聯合報╱文/黑狗狗(曾任完全中學輔導教師)


這陣子網路上常使用「BJ4」(諧音:不解釋),這是當一個人想傳達出他的想法卻又懶得解釋一大串原委時就會這麼說,發音念起來詼諧。但是,當孩子開始不像以前那樣會解釋他的想法、變得不說話,甚至將沉默作為溝通的方式,身為大人的我們也能像看待網路語言那樣輕鬆地一笑置之嗎?


你家的孩子「變」沉默了嗎?

家有青春期的孩子的家長多有類似經驗:「奇怪,他以前都很喜歡跟我講話,問他事情也都會回答,也會以我的意見為主,怎麼現在不但不太聽我的話,甚至都不講話了呢?那個聽話的孩子哪裡去了?」


「沉默」為何讓人難受?先問問自己,面對孩子的「沉默」,你的感覺是什麼?緊張?擔心?還是生氣呢?沉默之所以令人難受,一來當然是因為「說話」已經是我們再習慣不過的溝通方式了,「你不講話,我怎麼知道你在想什麼?」對長輩而言,問了話卻得不到孩子的回答,也會覺得不受尊重。但是你有想過嗎?孩子的「不說話」是不是碰到了我們心裡某一個不愉快的經驗呢?


一,是否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不回話是不禮貌的」?

二,有沒有可能是我們曾經認真的要說些重要的話,但被我們覺得重要的人給忽略了?

三,有沒有可能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很孤單的,常常不被注意、不被重視呢?


如果是第一個,那是我們從小就被教導的,那我們有必要再去看看:「這些以前大人所教的,全然都是對的嗎?我自己的想法又是什麼呢?」


如果是二或三,相信那對每個人都會是滿受傷的經驗,即便我們長大成人、當了父母親、甚至忘了這些經驗了,可是這個傷卻還是巧妙的住在我們內心的某個地方。每次在遇到相似狀況時,它就會悄悄刺痛我們的心。這樣說來,孩子「不講話」只是一種行為,而讓我們這麼不舒服的,卻有可能是那些深埋在我們心中久遠的、難受的事件



面對沉默,我們可以做什麼?

你一定也有沉默的時候吧?不講話是因為什麼呢?可能是不想講、不知道怎麼講、不知道該不該講、不敢講、不爽(對某人)講,甚至是「哦!原來這要講出來啊」。

聰明的家長如你,大概都知道自己孩子沉默當下的心情是什麼。如果真的沒有把握,可以試著表達關心就好(關懷的眼神、溫柔地拍拍肩、給一杯茶),等到你覺得孩子情緒比較穩定時再邀請他說說看。然而,一般的狀況,「傾聽」會比「批評(如:這件事情你做得不好…)」或「建議(哎呀,你應該要…)」來得更安全一些



其實,你懂孩子的心情

每個家長都是自己孩子的專家,我相信你多少都懂得孩子心情,但光是面對他們的不言不語,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會被引發了,再加上無法與他們溝通的挫折感、以及兼顧工作與經濟的種種壓力,常常在一瞬間就會跟孩子爆發衝突。所以下回當孩子選擇沉默時,不妨試著先關心他們,當他們願意說出口時,記得提醒自己這是一個再寶貴不過的機會了,耐心地聽、不輕易批評或給建議。多多累積這樣的溝通方式,相信你也會是青少年喜歡聊天的對象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