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嬿伊醫師
人的一生中,失去重大親友,特別是另一半,對原本的生活會有顯著的影響。由身心醫學的觀點來看,失去重大親友的悲慟反應主要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 震驚期 (幾分鐘到幾周) : 通常有哭泣,感傷、或變得情感麻木,不真實的感覺
等情緒上的反應,心態上可能會否認或懷疑失去的事實。
第二階段 : 心思與生活被死者佔據 (幾周到幾個月) : 會有憤怒、悲傷、失眠等反應;身
體會有食慾變差、體力下降、容易倦怠等問題。對死者感到有罪惡感,看到
或聽到與死者相關的事物容易感傷,常夢到死者。對很多事情都失去動力,
變得不愛跟外界接觸,甚至會有想一起追隨死者的念頭。
第三階段 : 找到新的方式取代或淡化對死者的悲慟 (幾個月到幾年) : 情緒變得較平穩,
身體不舒服的反應也漸漸減少,較能夠回憶與死者過去的開心時光,找回原
先的生活樂趣與動力。
大部分的悲慟反應很少會全然消失,當接觸到與死者相關的情境或事物,悲傷的情緒常會被引發而出。值得注意的是,約1/3的喪偶/喪親族群裡曾有憂鬱症的問題,要如何區分是正常喪親或喪偶的悲慟反應還是憂鬱症呢 ?
主要的區分方式是看症狀的嚴重度與持續的時間,當悲慟反應裡出現以下症狀時, 就要擔心是否為憂鬱症了 :
1.
悲慟的情緒反應持續超過兩個月。
2.
常常覺得自己沒用,強烈罪惡感,覺得是自己的錯造成對方死去,出現想死的念頭。
3.
即便沒看到或想到死者相關的事物,還是經常感到沮喪、心情低落。
4.
生理上出現沒胃口、消瘦、體力下降、免疫力變差。
5.
因為悲慟反應造成的生活功能(工作、家庭、學業)下降持續,無法恢復。
喪親或喪偶在生理方面的影響 :
對平常生活習慣不好的人,像是長期抽菸,酗酒,或是長期服藥等,喪親或喪偶的悲慟反應通常更容易惡化身心狀況。受到悲慟反應影響最大的族群是65歲以下的喪偶男性,主要的致死因來自於自殺、心血管疾病惡化、與意外。
喪親或喪偶在心理方面的影響:
演變為憂鬱症的可能性,長時間的焦慮、恐慌、類似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反應,甚至增加自殺的風險性。
綜合上述,喪親或喪偶的悲慟反應在初期時跟憂鬱症的症狀很類似。當發現第二階段的症狀持續且加重並出現以上5點提到的問題,就要及時尋求身心科的協助,依照個別的狀況,考慮心理諮詢治療或是藥物治療,緩解症狀的惡化,漸漸擺脫喪偶或喪親的陰霾。
文章版權為作者所有 轉載或分享文章 請註明出處 謝謝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