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報導
陳嬿伊醫師 小提醒 :
常遇到不少病人在治療期間問到 腦細胞的受損能否恢復 是可逆的嗎 ?
通常要看個人本身的體質 若原先的體質狀況良好 受損的時間不長
經過適當的治療 恢復的機率並不小
但若是之前曾經受傷過 來就診時已經是第二次以上 通常治療時間要比第一次長
恢復的狀況也較第一次難掌控
所以把握第一次發病的治療徹底 與平時小心預防造成腦神經受損的因素
維持良好的紓壓管道與睡眠品質
腦神經的穩定性也會跟著提升 抗壓性跟腦力負荷也會增強
不少人常掛在嘴邊抱怨:「記性變差了」;前一秒才想做的事,一轉身就想不起來。神經內科門診裡,不時可見患者擔心記性愈來愈差,分不清究竟是自然老化,或患了失智症。
40歲以上 六成腦力減退
人類年輕時大腦重量約有一公斤,隨老化逐漸退化減輕,到老時平均消失百分之七,這種自然退化通常與失智無關,且大腦也不是均勻退化。大腦四分區裡,隨額葉、顳葉、枕葉、頂葉退化程度不同,每個人感覺腦力變差、記憶力減退的程度也不一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內科部部長甄瑞興說,40歲以上,約六成的人會腦力減退,但這種自然衰退不會影響日常生活
。
年紀愈來愈大造成的自然腦力衰退,因人而異。腦力衰退程度,除了基因影響,教育程度低、平常是否有學習或動腦習慣,影響也很大。有趣的是,甄瑞興說,比起較少動腦的人,經常動腦的人較容易發現自己腦力不如以往,記憶力變差。
憂鬱焦慮 嚴重影響腦力
不只如此,壓力、情緒、睡眠,或是慢性病不穩定,血糖、血壓、膽固醇過高或過低,也會影響腦力。神經內科醫師指出,腦部運作依賴循環系統,對心血管有利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認知能力,地中海飲食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並降低約七成的阿茲海默症發病相對風險。
憂鬱、焦慮除了影響腦部運作,讓記性變差,甚至是導致失智的危險因子之一。馬偕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培豪說,有人經年累月照顧失智症患者,不只體力負荷重,長期壓力造成的緊張焦慮情緒,照顧者罹患失智症後,惡化速度反而比被照顧者更快。
抱怨健忘 多半太忙忘事
陳培豪說,門診裡不少人抱怨自己健忘,工作、日常生活卻沒問題,這些人往往是因太忙、注意力不集中而忘事,但只要經旁人提醒,立刻就會想起來。
陳培豪說,通常較令人擔心的反而不是病人主述健忘,失智症的健忘是彷彿整件事都不曾發生、存在過,情況嚴重時,就算旁人提醒,仍舊沒印象,寫了備忘錄,還是記不得,或要頻頻回頭看。
用腦過度 細胞不會陣亡
現代人工作、念書、生活步調快,不少人覺得用腦過度,腦細胞快要死光,開始出現記憶力下降、思維變慢等情況。「腦子要用才會靈光。」甄瑞興反駁,研究早已證實,並無所謂用腦過度,常用腦的人退化速度較慢。
甄瑞興以法國一項針對老人的研究為例,一群老人家到老人大學上課,另一群則在家無所事事,一年後,上老人大學的老人家的海馬迴非但沒萎縮,反而增加了,「要多存腦本,存得愈多,才能提得愈久。」
「多動腦絕對是好的。」陳培豪說,不少人抱怨用腦過度,腦力變差,其實是因為壓力或熬夜、睡眠不足等,這些都是健忘的常見原因。但他也提醒,應保持睡眠充足並紓解壓力,以免暫時性健忘變為持續性。
陳嬿伊醫師 小提醒 :
常遇到不少病人在治療期間問到 腦細胞的受損能否恢復 是可逆的嗎 ?
通常要看個人本身的體質 若原先的體質狀況良好 受損的時間不長
經過適當的治療 恢復的機率並不小
但若是之前曾經受傷過 來就診時已經是第二次以上 通常治療時間要比第一次長
恢復的狀況也較第一次難掌控
所以把握第一次發病的治療徹底 與平時小心預防造成腦神經受損的因素
維持良好的紓壓管道與睡眠品質
腦神經的穩定性也會跟著提升 抗壓性跟腦力負荷也會增強
0 意見:
張貼留言